在传统的端午节来临之际,也将迎来我国第三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今年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与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端午节相连。6月6日,汉中市群众艺术馆、汉中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策划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群文学堂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示范活动。
上午9:00,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图文展以及汉台区龙江文化站的女子舞龙表演首先营造了热烈、喜庆的节日氛围。9:30,本年度第三期群文学堂--“镇巴民歌的艺术特色与欣赏”分享活动正式开始,围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镇巴民歌”,特别邀请了汉中市文学艺术终身成就奖获得者、音乐家刘光朗,“巴山百灵鸟”彭光琴,镇巴民歌省级代表性传承人田洪涛等三位在镇巴歌演唱、传承、研究与推广方面很有影响和成绩的老师担任主讲嘉宾。
活动采取访谈与示范演唱相结合的形式,围绕镇巴民歌的艺术特色、镇巴民歌与四川民歌及陕北民歌的区别、镇巴民歌中的红色歌谣三大板块展开。三位嘉宾从不同的角度解读镇巴民歌,说到走心动情处即兴现场无伴奏演唱,带动了观众的热情。年逾八旬的刘光朗老师风采不减,青年歌手彭光琴、田洪涛引吭高歌,三位嘉宾与主持人配合融洽,彭光琴老师还现场教唱镇巴民歌《高高山上一树槐》。整个活动过程中观众的情绪被嘉宾们精彩的分享所感染,自发地回报以多次掌声。访谈环节结束后,彭光琴演唱了她的代表作之一《薅秧歌》、田洪涛演唱了山歌小调《送饭调》。今年又正值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三位老师特意合唱了一首镇巴民歌版的《十送红军》,在观众意犹未尽的情绪中,本次活动画上了一个有力的感叹号。
短短80分钟的活动,大家更加了解镇巴民歌的魅力,纷纷用“震撼、精彩、给力、特色突出、真功夫、策划组织得很好……”诸如此类的感言点赞。活动结束后,一些爱好者还不愿意散去,与特邀嘉宾热情交流、合影留念。
这次活动既是一次迎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的非遗活态传承活动,也是一期特色鲜明、精彩纷呈的群文学堂,还体现了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的特别意义,可以说是一次具有公益性、创新性、示范性的艺术培训推广活动,形成了积极、广泛的影响。
(文:李懿轩 图:王乐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