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记者深入汉中市南郑区实地采访,2月4日,国家级英文媒体《中国日报》以较大的篇幅,面向海内外读者报道了汉中的传统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春倌说春。
春倌说春是陕西汉中、安康地区和川北、陇东的部分地区的一种汉族民间说唱艺术,是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在冬春季节由春倌走村串户说唱,一般为单人表演;有时进入街道或住户密集的村庄时,采取双人对唱、接唱和联唱,演唱效果更好。每演完一户,春倌送给一张春帖,户主会给春倌“封礼”,给粮食或钱。这种表演不受场地限制,不用乐谱,有说有唱,说唱兼备。唱词内容十分广泛,唱本师传徒承,时常即景编词,遇啥人说啥话,“到什么山唱什么歌”。语言风趣诙谐,演唱和仄押韵。演唱内容紧跟时代,唱词随时随景更换,因此,往往是脑子灵、反应快、有文化、言辩能力强的人,才能成为一个好春倌。
1月29日当天,《人民日版》新媒体“人民号”客户端对《文化艺术报》刊发的“汉中羌文化”专版,全文予以转发。
1月29日, 由陕西人民出版社主管主办的《文化艺术报》推出“汉中羌文化”专版,对汉中推进国家级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历程和成效,进行了专题报道。